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是助力全省制造业及区域经济企稳的主力军。12月3日,广东省制造业协会、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华为、比亚迪、富士康、美的、广州工控、立讯精密、格力、TCL科技、广汽、中兴通讯位居榜单前10。
从区域分布看,佛山入选企业最多,数量为102家;其次为深圳93家、江门64家、广州58家、东莞52家、珠海42家。紧随其后的是第二梯队的惠州、揭阳、中山,入选企业数量均在10—30家之间。位居第三梯队的是肇庆、清远、云浮,入选企业数量均少于10家。
企业净利润总额增长16.56%
该榜单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为主要依据。总的来看,500强企业营收水平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合计达5.32万亿元,比2023年减少4.9%;平均营业收入106.52亿元,比2023年减少4.9%。
从营业收入规模区间来看,100亿—500亿元、500亿—1000亿元、1000亿元及以上的头部企业数量均同比减少;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400家,占总数的80%,呈现二八分布结构。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分布。
虽然营收承压,但是500强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表现较好,净利润总额3339.36亿元,比2023年增加16.56%。其中,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500强企业占7.2%,近60%的企业盈利不够1亿元。这说明,许多效益优良企业的经营规模并不大,企业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并不完全等同。
值得注意的是,和2023年相比,500强企业研发投入有所降低。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布来看,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的企业数有所下降,10%以上、3%—5%之间的企业均同比减少了1个百分点。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发费用比重分布。
针对创新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报告建议,鼓励跨领域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创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打造全新制造业产业生态,拓宽产业融合边界,增强科技创新突破的可能性。鼓励试点开展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搭建中长期合作联盟和产融合作平台,集中各方力量共同开发和维护新市场。
8个城市的入选企业平均营收正增长
从城市分布看,全省共有17个城市的企业入选制造业500强,集聚在佛山、深圳、江门、广州、东莞和珠海,占比达82.2%。其中,佛山增加32家企业,增长数最多,并凭借102家的总数将深圳挤下榜首;深圳减少40家,排名掉至第二;江门增加24家,以64家的上榜企业数排名第三;广州、东莞、珠海上榜企业数分别为58家、52家、42家。
各市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的比重。
紧随其后的是惠州、揭阳、中山等第二梯队城市,入选企业数量分别为22家、17家、16家;位居第三梯队的是肇庆、清远、云浮,入选企业数量分别为9家、8家、8家。此外,汕头、汕尾、梅州、阳江、韶关,入选企业数量分别是3家、2家、2家、2家、1家。
制造业500强地域分布失衡问题依旧凸显。根据报告,珠三角的500强企业数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比重仍高达91.6%,“一枝独大”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分布结构仍然失衡。
从平均营业收入来看,珠三角各市也明显占据优势地位,以112.1亿元遥遥领先,说明500强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集聚在珠三角地区。其中,深圳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28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和去年对比,8个城市的入选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揭阳、肇庆、中山、广州均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
部分城市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排名。
从500强企业的所有制类型看,民营企业数量有359家,占比达71.8%,依然拥有数量优势。国有、外资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8%、20.2%,但相比去年,数量占比均有所提升。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不同所有制的比重及变动。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平均营收最多
报告显示,500强企业在各行业分布较广泛,说明广东制造业不仅行业门类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大部分行业都有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其中,装备制造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为204家,占比为40.8%;其次是日用轻工产业,企业数量为100家,占比为 20%;金属和非金属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数量占比为别为15.2%、12%、9%、3%。
从各行业的营收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最多,达283.9亿元。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两大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
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在六大产业的平均营业收入。
报告指出,由于“传统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割裂、对立,一些城市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然而,“高精尖”项目需要产业基础、市场环境、上下游配套,高端产业只有与中低端产业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面且完善的综合性产业链和供应链。
对此,报告建议,要加强对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的培育,不能过于倚重行政化手段出清传统产业来完成转型升级,需要意识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才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的底层支撑。
报告还建议,要推动科教人才融合发展,千方百计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有了良好的创新链、人才链和营商环境赋能,不仅传统产业和企业自身能实现更快转型,同时也能通过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更匹配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支撑,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END·
电话:穆先生:18665021673
陈小姐:18565193790
邮箱:18565193790@163.com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
电话:020-8230 8816
邮箱:18565193790@163.com